Main menu
2007 年 9月 18日,韋帕颱風摧毀了石門水庫上游的巴陵壩,這是國內首座崩壞的大型攔砂壩。地震、洪水衝擊、水泥老化,多重因素導致潰壩。損毀的巴陵壩暫不復建,但這一垮,卻拖出不少問題。
水利署表示,巴陵壩攔下的砂石,潰壩後隨著溪水往下推移了五公里,巴陵壩下游十二公里的榮華壩首當其衝,正嚴加監測。砂石下移,勢必沖蝕邊坡,水利署希望在汛期前能完成榮華壩與義興壩的結構加強。
三十年前,巴陵壩的興建,改變了大漢溪河床,因為壩體攔蓄土石而升高,潰壩之後,原本被攔阻的砂石開始往下移動,堆積到下游河床,而上游的河床則遭到侵蝕,在河道的新平衡形成之前,恐怕得先面對災難。環保人士林長茂表示,穩坡消失以後,原有的砂石被帶走,兩邊的山會跟著崩。
來到巴陵壩上游不遠的巴陵大橋,橋基已經裸露,流水不停沖刷基腳,讓人不禁捏把冷汗。壩體沖毀引發新的掏刷,然而當年建壩,衝擊更大。高達三十八公尺的巴陵壩,拉大河床落差,魚類無法回溯,生命的血脈被硬生生阻斷。
從水利的觀點,攔砂壩對水庫的蓄水量有重要貢獻,對整個桃園地區和板新地區的用水,影響相當大。潰壩後,河道將慢慢回歸自然,只是大漢溪仍舊無法再現當年風華。攔砂壩有其水利功能,但是消耗的生態價值卻難以估算。
砂石來自集水區中的崩塌,除了自然崩塌,還有不當開發所引起的人為崩塌。然而再多的壩,也攔不住集水區中的所有砂石。當砂石被攔著無法出海,還會引發海岸內蝕的另一個問題。唯有下游水利排砂,上游加強水土保持,才是水庫永續的基石。
(內容摘自:『我們的島-